新闻资讯

你的位置:广州天猫兼职美工网站 > 新闻资讯 > 兼职美工 走路上班就近消费,“产城人”如何更好融合?|新质空间一线调研

兼职美工 走路上班就近消费,“产城人”如何更好融合?|新质空间一线调研

发布日期:2024-07-26 08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62

兼职美工 走路上班就近消费,“产城人”如何更好融合?|新质空间一线调研

上架产品

7月初,南方日报、南方+“新质空间”调研组走进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,感受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的发展脉搏,驱车沿着开创大道、科学大道、创新大道前行,现代的产业园区和优美的休闲公园等在窗户两边延伸扩展,洋溢着科创活力。

当前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正瞄准产业最前沿,引育新质生产力,重构新一轮的产业版图,加快发展生物制造、集成电路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,培育壮大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持续布局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氢能等未来产业。作为有效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关键一环的产业园区,如何提质升级来更好匹配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?南方日报记者实地走访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产业园,看到了一批紧跟产业规划和前沿趋势的产业园区,与此同时在产业园区的井喷式发展中,也发现如招商难、产业园管理缺乏标准、管理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。

案例

芯大厦:打造科技与艺术对话的数智空间

科学大道是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最繁忙的道路之一。这条以“科学”命名的城市主干道,连接着天河智慧城和广州科学城,企业总部、科技产业园、孵化器、写字楼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。

尽管科学大道上产业园区很多,但位于科学大道18号的芯大厦仍是其中亮眼的一个。这个垂直聚焦芯片产业链——设计、制造、封装、测试中的“设计”环节的产业园不仅充满科技感,还具备艺术气质。

走进芯大厦,首先会看到的雕塑作品——芯门。这个作品以青铜、不锈钢和工业级钢柱制作而成,将芯片设计中的“门阵列”意象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完美融合。

“产业园的目标客户是高科技人才,包括全球TOP的科学家,他们带着科技成果来这里转化落地,针对这个人群特点,我们希望营造科技与艺术、自然相融合的独特氛围,让他们更好创新创业。”园区运营方——广州乐飞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映珊告诉记者。

芯大厦2019年落成,园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,由建智控股集团策划打造,由建智集团旗下广州乐飞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具体运营。目前A栋和B1栋已经交付,B2、B3栋今年七月中旬交付,C1、C2栋在筹备中,其中C2栋设计为配套人才公寓。

芯大厦先后落户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50余家,聚集了广州市约1/3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数量,培育出了亿元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7家,培育高层次人才企业7家,年产值突破20亿元。

当前,广东省着力培养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科学精准实施“广东强芯”工程。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全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,助力广东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。区内集聚集成电路企业超150家,企业数量占广州市近九成。目前,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三大“分工协同联动”的集成电路集聚区已初具规模:北部知识城打造芯片产业制造区,中部科学城打造研发设计集聚区,南部打造应用场景展示区。

芯大厦就是中部科学城研发设计集聚区中一个代表性的产业园。什么样的产业园区才能筑巢引凤,吸引并陪伴芯片这个高精尖行业企业的成长?“空间、环境、能源、人文是我们一直强调产业园区四大要素。”陈映珊认为。

能源对于芯片设计行业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硬件条件。“一些产品的老化车间、实验室对用电要求很高,比如企业提出要求2000小时不断电,这就考验我们怎么去保障。”陈映珊介绍。

在负一层的地下机房里的巨型发电机是保障的关键。据介绍,普通物业如果遇到市政停电,发电主要供消防系统,比如走廊通道的应急照明等,但是芯大厦为了保障用电,发电机使用输出双回路,停电10毫秒快速启动、10秒内稳定供电;特别保障实验室等不能断电区域的用电;如果停电时间长,发电机还外接了输油管保障长时间工作。

“这就是产业园区物业和传统物业不同的地方,要求会更高,我们早在大厦设计之初就参与进来,围绕着园区企业需求来做匹配设计。”在陈映珊看来,园区运营更需要具备行业专业能力的团队。

为了更好管理能源使用,保障企业运行环境稳定,广州乐飞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还上线了智慧管理系统。在芯大厦安全控制中心,大屏上不仅实时监控着停车场、电梯间等公区情况,中间一站式设施智慧管理系统大屏还在实时进行能源管理、设备监控、后勤管理。

“值班的人员坐在这里,基本上整个园区的运行状况就在眼前,如果哪里出现问题,对应的地方就亮警灯直观地示警,中控中心警铃响起,同时系统会弹窗到相应负责人手机上。”陈映珊认为系统极大地弥补了人的不足,把看不见的情况透明化,给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更好参考。

除了硬件上的条件,在服务上,芯大厦实施“一企一档”服务。“我们通过定期拜访企业,了解他们的需求,并且将各种需求建立档案。”陈映珊解释说,企业不同规模、不同发展阶段,发展需求各不相同:比如企业要做高新企业认证,园区就指派经验丰富的专人辅导;企业需要做知识产权的申报,园区搭建平台筛选引进了专业的知识产权机构,迄今已累计为企业代理申请了超过1508项专利。

开投·黄埔实验室:集聚大院大所打造科研发动机

在黄埔区开源大道136号,有一个看上去方方正正的产业园,比起全玻璃幕墙或是造型独特的产业园,外形没那么突出,但却深藏“功与名”:这里入驻了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、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、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五大高水平研究院,还有一个院士工作站和一个国际研究院,个个都是“重量级选手”。

园区为何能引入高水平创新研究院集群?这要从其成立初衷说起。开投·黄埔实验室是黄埔区于2019年在广州科学城组建的集科学技术融合、前沿学科交叉、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科技孵化园区。彼时,黄埔区提出着力打造“1+18”重大科技创新平台,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,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。其中“1”就是建设黄埔实验室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体系战略力量的“科技黄埔军校”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始创新策源地。

开投·黄埔实验室也不负众望。作为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开展基础研究、推动原始创新的重要阵地,开投·黄埔实验室依托龙头企业、中国科学院、高水平大学等创新主体,着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,成为广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广州市首批三家“广州5G产业园”之一,黄埔区首批三家“5G孵化载体”之一。

看似含着“金汤匙”出生,手握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,但这些科研院所作为新型研发机构,不同于传统事业单位,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,保持技术和人才高水平发展,把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和产品。这个过程中也更考验园区运维管理团队的专业性。

“开投·黄埔实验室是一个主要由大院大所组成的以研发为主的园区,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些不一样的产品。”开投·黄埔实验室运营管理方——广州穗开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宇恒告诉记者。

在定位上,开投·黄埔实验室进一步借力借智,实施“科技园区+”“科研院所+”等战略,立足科技引领产业布局。园区占地2.6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10.3万平方米,目前已入驻签约单位企业共计31家,注册落地企业176家,全部为科技型企业和创投机构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该产业园区部分公司也很具特色。开投·黄埔实验室以各研究院以教授级团队为核心组建项目组,同时注册成立公司,实行“项目组+项目公司”一套班子,两个牌子的创业模式。项目公司运行约3年后从研究院结题,向社会融资独立发展,实现自我造血。

以此模式成立的项目公司约有60家。目前园区企业广纳达康、中科芯发展、开投消防科技等企业共获社会投融资约1.6亿元,形成“科—研—融—产”的良性循环。从园区孵化的广东德视达科技、广州迅准科技、广州汇聚智能科技等多家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,占比高达20%,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实践示范效果。

在硬件上,园区内提供餐饮、住宿、咖啡厅、健身房、多功能会议中心、路演厅等配套服务,打造舒适便捷科研及生活环境。值得一提的是,园区还自主投入,成立广州雅寓投资有限公司,引入专业管理团队,运营美豪丽致酒店(广州黄埔宝能演艺中心店)。“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大院大所在外省有很多人才,同时也会有外省科研团队过来这边调研或者开会,此外还有一些学术论坛。”甘宇恒告诉记者。

在服务上,开投·黄埔实验室通过引入知识产权、科技申报、中试平台等多方创业服务机构。园内高水平研究院举办了多项创业大赛以及全球论坛等,营造区域创业氛围,提升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的科技学术水平和影响力。

此外,园区还成立了黄埔实验室科协,依托入驻的大院大所具有的高端科技人才力量,先后组织了院士大讲堂、人才政策宣讲等活动,打造联系园区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,推动园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,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。

■纵深

产业园应做好“产城人”沟通的专业桥梁

在走访广州开发区科学城片区产业园过程中,记者发现一个可喜的现象——产、城、人的深度融合。

芯大厦旁边就是大型商业综合体优托邦、绿地中央广场,高端酒店希尔顿逸林酒店等,到神舟路地铁站步行15分钟左右,从10楼的落地窗望出去就是青翠的元宝山。可以说,在这里工作,则可以拥有走路上班、就近消费、亲近自然的理想“打工人”生活。

“早期说起工业园,就会觉得很荒很偏,事实也是这样,早期我到广州开发区上班,从中心城区过来要摇摇晃晃坐一个多小时班车。”陈映珊回忆,作为一个在产业园运营一线干了二十多年的人,可以说见证了广州产业园这一路的发展。“现在可不一样了,要商场有商场,全职美工要地铁有地铁。”

在广州开发区科学城片区的开投·智荟产业园同样如此。其包含5栋高标准厂房,1栋办公楼,定位为数字经济产业空间,聚焦电子信息产业。园区厂房采用挑高设计,首层层高7.8米,0.65至2吨高荷载、9×10.5米大柱距,配备3吨荷载货梯,适配企业产线布置,是广州科学城稀缺高标准厂房。园区一墙之隔就是黄埔网红盘合生中央城,步行可达万科东荟城,教育和居住配套都很完善。

同样是开发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开投·智行产业空间,园区分为A、B、C三个区,包含6栋高标准厂房,2栋宿舍楼,1栋办公楼,规划打造成为广州科学城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。园区同样建有广州科学城稀缺高标准厂房,最大柱距提高到12×8.4米,配备5吨荷载货梯。园区旁边就是发展公园,7-8楼还特别设置了退缩式观景阳台,可以一览公园风景,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休息空间。在这里工作,“公园20分钟”疗愈可以说走就走。

“本来高楼层是最难招商的,因为对工厂来说‘工业上楼’带来的设备、物资等上楼是一件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,但是因为对科创企业有一定的优惠条件、充足的垂直运输手段以及高楼层的望公园视野,目前多家公司正在跟我们洽谈。”甘宇恒告诉记者。

产城融合概念提得很早,但实际上在3—4年前产业地产的热度上升期、竞争开始变得激烈的时候,才真正引发了各方的争相探索。特别面对传统模式下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载体过剩、实体经济发展滞后、基础设施供应不足、人口红利减弱、管理服务水平低效、用地闲置浪费以及生态恶化日趋严重等问题,园区要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承载和培育产业,还必须协调好产—城—人三者的关系,全方位拉动经济。

为了实现更好融合,4.0时代的产业社区理念逐渐成形。各地新建的产业园区,在形态规划与功能布局上,与以往产业园有明显的区别,功能组团更加清晰、规划上更加开放、配套也走向了专业化和社区化。

一个产业社区中,产业园运营方除了需要专业服务,还需要起到桥梁连接作用。“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如果能跟着政策走,可以少走许多弯路,园区可以作服务补充和服务桥梁,做好企业和政府的衔接。”甘宇恒介绍,目前开投·黄埔实验室和所在的云埔街道积极对接,一方面会带着街道的工作人员去给企业做宣讲,另一方面街道和政府也会介绍企业到园区,进行资源共享。

“作为园区运营服务方,除了服务企业,还要做一个桥梁连接企业和政府,把企业的需求传达给政府,把最新的政策宣讲到企业。”陈映珊认为,特别是小微企业,在发展初期需要更多扶持和指引。

“但是当前产业园还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,也缺乏真正懂产业园的专业人才。”陈映珊进一步强调,园区与企业不是简单的租赁关系,而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共生共存的伙伴关系,应提供有温度和专业的服务。

■圆桌

产城融合如何从理念走向落地?

当前,广州市正积极推动片区内板块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。近日,《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》审议通过,规划提出打造站城融合新格局,实现职住平衡,重塑生产、生活、生态新空间,实现“站、城、产、居”一体化建设。

产城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,对于各个产业园区来说,如何把握机遇,打造真正“产、城、人”一体化的高品质园区,助力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,实现经济、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?

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:产城融合需要考虑现实可行性

所谓“产城融合”,简单的说就是产业和城市融合、协调发展,包括功能定位的统一、空间布局的协同、要素和需求供需的匹配等,以此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促进,形成良性循环,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。

具体来说,产业发展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增长动力和创新源泉,城市发展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、要素和服务支撑。产城融合发展不仅能促进产业和城市的较快发展,而且能促进人口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,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“产业、空间、人口、公共服务”协调发展的格局。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的完善,既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出发点,更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。

个人认为,要实现产城的良性融合,以下三个方面既是重点又是难点:一是产业定位,科学评判产业发展潜力和发展规模,只有发展潜力较大、速度较快、规模较大的产业,才能带来较大的发展动力,才能承担较大的配套和服务成本;二是配套基础设施,包括交通、居住、休闲娱乐甚至商业等配套基础设施;三是综合服务能力,既包括社区服务、生活性服务,又包括各类专业服务,如创新服务、金融投资服务、法律服务、财会服务、市场服务等,还包括政府政策服务。

但是,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产城融合还是要看现实可能性。对于产业和占地比较大、发展潜力比较大、策划者操作空间比较大的案例,可以打造“产业社区”;对于大量满足不了上述条件的园区,进行局部的、渐进的、较小的改善也许是更可行的,更有效果的。

广州市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魏慧丽:产城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

产城融合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,十几年前国家层面就有提出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,但事实上是提的多,真正做到的少。

有些片面的认识是将有生活配套的园区视为产城融合,然而,补足生活配套、建设居住区是产城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,但并不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全部。如果要推动产城融合,我认为科学的产业规划是前提,合理的生活配套、生产配套是支撑,高效的运营机制是保障,精准特色的服务是纽带,雨林式的产业集群是核心,匹配的人力资源是关键。

产城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最后结果,在“产业”和“城市”融合互动过程中,将加速形成产城发展的动力。产城融合是要在城市(城镇或城乡)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发展需求,及时做好软硬配套的调整,既满足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需求,促进产业蓬勃发展,又要能推动城市风貌、营商环境等不断优化,呈现“产、城、人”良性互动的发展活力。

当下产城融合的困难和挑战是意识到位,而行动不到位。作为一个发展理念大家都在提,不管是城市层面、项目层面或者企业层面,但是实操中,如何做到产城融合,各有各理解,各有各做法。产城融合的升级不是创造一个个称号或概念,关键是对产城融合内涵的落地实践。

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秘书长罗明如:各园区可以更开放地共享配套设施

产城融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,通过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,“以产促城,以城兴产,产城融合”,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统一。

补足生活配套和建设居住区是产城融合的基础步骤,但真正的产城融合要求深入考虑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全方位融合,包括产业、政策、人才、环境等多个维度。这意味着,除了物质空间的整合,还需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、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社区文化的培育等。

当前,产城融合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。首要的问题在于融合发展缺乏整体规划,导致各个项目之间存在重叠和冲突,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整体效果;同时,资金短缺也是一个突出的难题,融合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,且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,在建设过程中容易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;此外,利益分配问题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,产城融合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,利益分配的不均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,进一步增加了产城融合的复杂性。

在产业园区推进产城融合的过程中,各园区之间可以更加开放地共享配套设施,以实现资源的互补与高效利用,从而助力产城融合的更深入发展。同时,加强休闲活动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,新生代就业者呈现出年轻化和需求多样化的趋势,提供符合他们需求和喜好的配套设施,有助于片区的稳定发展,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。

【调研】南方+记者 周中雨 柴亚娟

【海报设计】吴颖岚 谭唯

【策划/统筹】冯善书

【运营统筹】唐红兵 高瑾

【出品】南方产业智库

【支持】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兼职美工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